嗨您好,我是徐莉寧,您可以叫我阿默Amo。感謝您願意聽我說說,我自己的故事。
會成為一位行為獸醫師,故事應該要從獸醫系畢業後說起。
大學前的歷程其實蠻順遂,抱著喜歡動物以及對於獸醫這個職業的天真幻想,唏哩呼嚕地就過了。
大學時結交了許多有藝術家氣質的朋友,我喜歡他們的才華洋溢、真誠。但有些,太情緒化了。
他們相處起來並不容易。情緒上來的時候,句句帶刺,沒有人可以接近。事後他們可能百般後悔。但是已經傷害了我們的關係,傷害了我、跟她/他自己。
我見過,一些好好的人,可以被情緒毀掉,無法過正常生活、無法與他人建立正常的關係。
於是,大學畢業後。帶著好奇,與一點點似乎是命中註定的機緣。我到了現任臺灣大學獸醫院院長,張芳嘉教授主持的神經生理實驗室,接受兩年基礎研究的訓練,研究範疇主要是「憂鬱症」、「睡眠障礙」、「緊迫」等。
也是在那兩年,身為獸醫系的研究生但常跑去心理系修課,除了研究的必要之外,也是想要知道:「在生理健康之外,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心理健康呢?擁有正常運作的身體,難道就是幸福快樂的保證嗎?」
在那兩年的訓練裡面,我獲取了許多關於心理、情緒、神經認知、學習與記憶等相關的知識。有了這些知識,就註定我的思路與其他獸醫師不太一樣。
研究所畢業了之後,我先到長庚大學的電機系任職研究助理。需要到林口長庚神經內科跟診收案,尋找適合的個案,邀請參加實驗與研究。收案的對象,是從認知障礙到阿茲海默症的長者。那段時間接觸了許多長輩的病患與家屬,了解到若一個家庭有一位這樣的病患,對整個家庭而言是多辛苦的事情。身體健康、只是腦子不知怎麼了,便無法自理生活了。卻也不會馬上逝去,只剩下無法溝通、無法控制的身體,需要仰賴家庭的照料。健康只是身體健康嗎?當然不是。擁有正常的大腦,才能擁有與他人交流的靈魂。
我在認知科學的探究,到研究助理先告一段落了。帶著稍微不同的經歷與思維,我進入臨床服務。臨床獸醫師的工作就如大家所想像,仍有一些比較不同。我工作的醫院是很常與救援、動保團體合作的「湖光動物醫院」。有好幾年的時間,工作以及休假時間,會與「台灣之心」、「相信動物」等協會合作,參與下鄉與大規模絕育,希望能夠減緩台灣無主動物過多的問題。由於絕育是否有成效的關鍵在於規模,工作團隊無不卯足全力的結紮,體能消耗非常大,但我至今仍然認為大規模絕育是有必要的事情,也還是會抽空參與下鄉與結紮。
而,讓我決定投入成為行為獸醫的轉機,要從這裡說起了。
帶著研究所的訓練,在醫院工作時,對於「緊迫」在動物疾病上扮演的角色,感覺更敏銳了。「緊迫」就像鬼一樣在背後作怪,但觀察與治療上,往往只看到它搗亂之後造成的「症狀」,若只是治療那些症狀,永遠緣木求魚。
舉例來說,當時醫院有非常多所謂的「愛心媽媽」,她們常常中途/ 救援/ 收容了過多的動物,尤其是貓,總以為多一隻貓只是多一副碗筷,殊不知在外面自由自在慣的貓,若「給他一個家」,(而且是超多室友的家)是多麼緊迫的事。於是,貓口越多,疾病越多,口炎、膀胱炎永遠無法痊癒,也因為一直在治療,動物無法原放,狀況也一直無法解決。
原本只是放養的貓,因為一個小疾病需要暫時收容治療,以為給他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會對貓咪比較好,結果可能造成他更大的問題。這就是沒有體認到「緊迫」在疾病的角色。
「疾病」的成因不只是「病原體」、「營養」、「毒物」、「老化」、「遺傳」等,還包括了「緊迫」,它對於免疫條件與內分泌系統的影響,是牽一髮而動全身,無法三言兩語道盡的,也是我認為台灣的飼主們,普遍比較缺乏的觀念。
而,若是把「疾病」的表象,也就是所謂的「症狀」,看作一種行為問題,而單純的想要用環境控制、訓練的方式去解決,那同樣也是沒有抓到問題的核心,那就是傳統上獸醫師和訓練師/諮詢師之間的盲點。
將臨床這幾年的觀察,寫進讀書計畫裡,我順利申請到英國林肯大學的臨床動物行為,包袱款款出國進修去。
英國作為「動物福利」思潮的啟蒙地,在當地修習「動物福利」、「動物行為」,過程中有非常非常多挫折。所謂「人與動物的關係」、「動物權」等觀念,扎根得很深,在英國可能從小被教育、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,對我而言都是一個新的思維,難免有起跑點遠遠落後的感覺。但也就是這樣的震撼教育,像撥了一層皮似的深深洗牌所謂「寵物」、「伴侶動物」、「經濟動物」、「工作動物」對人類社會的角色應該是什麼,而我們用應該用何種態度去面對他們。我在英國接受的教育方式是大量的指定自修閱讀,以及課堂上的思辨與整合,每個學生都練習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,捍衛自己的觀點,接受其他同學的挑戰,沒有標準答案。希望藉由這種公開辯論,給予不同客觀條件,能討論出現下最取得動物、人、環境的平衡的做法。
是的,動物、人、環境,是我希望每個經手的個案,都能夠達到的平衡。沒有何謂「最佳解決方案」,每個個案的條件都是不同的。回台灣之後,遇到的個案其實與在國外大相徑庭。相似的問題行為,歐美國家的解決方案,並不一定適合台灣。很慶幸的我遇上理念相近的「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」,同樣旨在處理問題的核心原因而非表象,且在台灣已經累積了一定的經驗,熟知「台灣特色的動物問題行為」,在前輩的輔導之下,我也才能順利伸展手腳。
訓練師/諮詢師,看不到「疾病」在行為問題扮演的角色。而一般獸醫,看不到「環境」、「人」在行為問題佔有的份量。作為一個行為獸醫師,我們的存在,便是希望補足這個空缺,讓飼主早早發現問題的根本,不要再繞遠路,讓飼主與動物白白受苦。
我的心路歷程暫時寫到這裡,如果您耐心讀完了,謝謝您的好奇。
還在努力嘗試,如何能夠促進伴侶動物、甚至所有動物的福祉。如果能獲得您的支持與認同,那更是再好不過的事情。
合作、演講、教育、個案諮商請以Line 聯絡:https://line.me/ti/p/~@827qbqot
Copyright © 2024 The Thinking Dog VBT 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 — 保留所有權利。
您好!預約諮詢請聯繫鄰近您地區的獸醫師
林瑋真獸醫師(犬貓行為醫學門診/到府諮詢)
https://line.me/ti/p/~cindyvbt
門診:高雄、台南
謝明穎獸醫師(犬隻行為醫學門診/到府諮詢)
https://line.me/ti/p/~@kop6250k
門診:台中、台北
徐莉寧獸醫師(犬貓行為醫學門診/到府諮詢)
https://line.me/ti/p/~@827qbqot
門診:新竹、桃園、台北
李羚榛獸醫師(犬貓行為醫學門診)
https://line.me/ti/p/~@393vtion
門診:新北市 心橋動物醫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