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/6/14
嗨,上次的「過度舔毛」主題,希望大家重視疾病在行為問題的重要性,似乎cue出了不少過度舔毛的貓貓,這次我們要來進新的主題的了喔。
最近,想跟大家談談「學習和記憶」,看看神經認知領域的知識,在行為問題,能夠有什麼樣的應用。
覺得記憶跟行為沒有關係嗎?讓我解釋一下,我想大家都知道,雖然我們是行為獸醫師,但我們其實非常重視「行為」背後的「情緒」。
而說到「情緒」,跟「學習和記憶」,就大有關係了。
------文長慎入分隔線--------
有沒有一種經驗,跟高中同學回憶以前翹課去吃的那家店,他說是麥當勞,你說是肯德基,是誰記錯呢?其實,兩個人都可能記錯。
記憶其實是一種變動的、綿長的、有機的過程。當事件發生了,事件的訊息編碼(encoding)成為對個體有意義的資訊,在邊緣系統被處理與儲存(storage),我們以為記憶就這樣穩固的內化了,未來需要時,可以不依靠事件,精準的提取(retrieve)該事件的內容。
並不總是這麼單純的。記憶每次被提取的時候,都會經歷一次重建(reconstruction)的過程,而這個過程可以讓記憶隨當時的主觀因素變化。
想像你的記憶是一團黏土,有個固定的形狀,被收在抽屜裡,你因為某些原因需要常常拿出來把玩、再放回去,幾次之後,黏土還能保持原本的形狀嗎?
記憶這種「可變動性」著實令人困擾,你也許早就發現自己的記憶不是太可靠,但,在行為醫學上,卻是個好消息。表示我們有機會藉由記憶的重建,操作並改變記憶。200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發佈一篇報告,讓受試者在被電擊時看蜘蛛的照片,使「蜘蛛的照片」與「電擊」連結而變成一種厭惡刺激。再把受試者分成兩組,一組給予抗焦慮藥物、一組則無,同樣讓受試者看蜘蛛照片,但沒有電擊。受試者一開始都會受到驚嚇(表示厭惡的連結仍成立),但重複幾次之後,服用抗焦慮藥物的受試者,看到蜘蛛照片不再感到害怕,而未服藥的受試者,看到蜘蛛的照片、雖沒有電擊,依然感到厭惡恐懼。
可能的解釋為,借用抗焦慮藥物,讓個體接觸到厭惡刺激時,不再感到恐懼,甚至重建成平靜的情緒。即是「把厭惡刺激的出現,跟恐懼的感覺斷開」,這樣的學習過程,是一種負面連結的滅絕(Extinction)。
舉例來說,有一隻狗狗被雷聲嚇到過,他習得了「打雷->害怕」的連結,若使用抗焦慮藥物,讓打雷之後不再有情緒波動、不再害怕,這個「打雷->害怕」的記憶會在每次打雷時,重新提取、重新建構,從「打雷->害怕」轉為「打雷->…..怎麼了嗎?」
當然,剛剛提到的實驗對象是人,在動物,有沒有類似的現象呢?有的。2011年的一篇報告搜集了兩組不同行為問題的的狗狗,組A是分離焦慮、聲響敏感等、組B是恐懼相關的攻擊與領域行為,分別在厭惡事件前,給予低劑量的抗焦慮藥物。一段時間之後,兩組狗狗的症狀都有得到緩解,而以組B恐懼相關的行為改善較多(70% v.s. 92%)。
雖然該藥物也可以作為鎮靜使用,但由於劑量非常的低,且飼主沒有觀察到無力、嗜睡等現象,因此藥物在此的機制應該並非鎮靜,較有可能的,是藉由操作正腎上腺等緊迫的生理作用,使生理意義上的恐懼被阻斷,讓動物感覺「刺激發生了、但我不再緊張焦慮」,進而斷開刺激物和負面情緒的連結。
值得注意的是,組B的狗狗在試驗前,有一半左右(7/12)接受過行為治療,也就是訓練,沒有明顯的幫助,卻在這個低劑量抗焦慮藥物的試驗中,得到高達92%的改善。
-----------結論在這分隔線-----------
我們一直在提倡借用藥物,讓動物得以平靜渡過「無可避免的嫌惡事件」,舉凡看醫生、坐車、洗澡、鞭炮打雷等,用以保護動物的情緒。在事件發生時,讓情緒波動較小、生理上緊迫反應較小,也避免負面記憶的形成。
此篇要強調的是,#在記憶已經產生了之後也可以借用藥物幫助斷開負面記憶的連結。許多飼主以為服藥只是鎮靜的作用,一但停藥,害怕打雷的動物、仍然害怕打雷。事實上,我們有足夠的學術資料指出,藥物的使用不但只是「壓抑」恐懼,也有機會讓這個恐懼從此「消失」,學會「OK,這沒什麼好怕的」,即有機會停止藥物。
做好環境管理、預防負面刺激,有時候非常困難,幾乎不可行。你無法預料何時會打雷、鄰居何時放鞭炮,但我們可以再做得更多一些,讓動物敏感的腦袋平靜一些、恐懼的神經路徑換一條走,沒什麼好怕,真的,沒什麼好怕的。
在動物的外部做好環境控制,避免負面刺激暴露。在動物的內部投藥,預防負面情緒及緊迫生理反應,從內而外幫動物佈置一個,不受恐懼干擾的天羅地網,在現代社會中,這是我們需要宣導的、動物福利的議題。
#記憶可翻船也可載船
#把負面的記憶重建成正面的
#吃藥不只是吃鏘而已
#是一個避免恐懼練習平靜的學習過程
#藥物使用必須為獸醫師開立的藥物
#請勿擅自餵食寵物您自己的精神藥物喔
參考資料如下:
https://www.psychiatry.wisc.edu/....../Kindt......
Beyond Extinction: Erasing human fear responses and preventing the return of fear
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....../pii/S030105111200021X
The effects of noradrenergic blockade on extinction in humans
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....../pii/S1558787810002224
The use of cloni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fear-based behavior problems in dogs: An open trial
2020/6/24
三級警戒已經快要兩個月了,大家還好嗎?
接續先前提到「學習」的主題,今天想來談談,在實務面,「學習」如何讓動物的日子容易一些?
不瞞各位說,我(Amo)有些原本穩定的個案,在三級之後,歪掉了。這些個案本來都是好不容易把生活調整到一個「尚可」的狀態,但因應三級的突發事件,飼主跟環境身不由己的生活變化,一下減班、一下調班、一下花花班、一下又在家工作,人類在努力適應新的生活秩序的時候,其實動物,原有的生活秩序也被打亂,而無所適從。
去年此時,國外已經有許多論壇在討論這個議題,當時整理過一篇相關的衛教文,去年,台灣還在疫情的平行世界啊。
彼一時也此一時也,我們回頭看看很早就爆發疫情的國家,給飼主的建議,連結在此:
[ 你的生活節奏因為疫情而改變了,那你的動物呢?]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ilentVet/posts/224177729006271
前幾天,看到一篇文章覺得相當巧妙,附上原文連結
(圖片與連結已取得原作者使用同意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ritawithgod/posts/1402790503419887
原是寫給父母,建議如何在居家期間,建立與小孩的「互動信號」。
如附圖,杯子中的紅色球代表「不能打擾」、黃色是「看狀況」、綠色則是「隨時可以來吵我」。小孩看懂了父母的信號,自然也知道何時可以尋求互動、何時只能自己在旁邊玩沙。
-----------理論落落長分隔線,不想看的可以直接看結論----------
這個聰明的「紅綠燈機制」,其實應用了訓練與學習理論的區別信號 (Discriminative cue)。類似的原理,也可以拿來建立飼主和動物的互動原則。
以原文的「紅綠燈機制」為例:
當「杯子裡的球是綠色(區別信號)+小孩找爸爸(行為)= 小孩得到回應(😊)。
則小孩學會在該區別信號之下,該行為是可行的,甚至值得加強的。
相反的:
當「杯子裡的球是紅色」(區別信號)+小孩找爸爸(行為)= 小孩不會得到回應(😫)。
則小孩不會選擇在此區別信號下,做「找爸爸」的行為,嚴格說以來,此時爸爸的回應(不理睬),對小孩而言,可能還算是一種懲罰。
要再詳細一點分析,其實這個「行為方程式」包含兩個部分,一個是「區別信號(Discriminative cue)」,一個是「行為(Behaviour)」,兩者都要成立才說得通,白話來說,就是「何種條件之下」+「執行何種行為」=獎勵,兩者缺一不可。
通常使用這一招,是在動物有自發地執行此意圖時,例如尋求互動、尋求關注、討食等,並不需要誘發動物執行該行為,只要讓動物學習到「何種條件下執行該行為會有期望的結果」,也就是讓動物弄清楚「區別信號」為何即可。
這個信號(cue)越清楚、越容易讓動物區別、越能讓動物了解到,何種條件下可以做、何時不該做、何時做了也沒有用。這就像是跟動物約法三章,打勾勾。
動物有互動的需求很正常,飼主讓動物明白何時可以滿足該需求,自然成為兩者之間的相處模式,更浪漫一點的說法,一種默契。
---------------結論與應用分隔線------------
說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例子,連「口指令」都能夠用區別信號來解釋:
「飼主說坐下」(區別信號)+動物坐下(行為)= 動物得到零食(😊)。
這個信號夠明顯,動物自然不會在沒有信號的狀況之下,一直重複坐下給飼主看(也許他嘗試過但發現沒有獎勵自然會放棄😫)。
訓練是學習的一種,而學習發生在生活中無時無刻,您應該可以想到一些例子是無意中符合的,例如:
「晚餐時間」(區別信號)+「動物坐在碗前面」(行為)=飼主會來放飯(😊),若持之以恆,動物就會堅守「晚餐時間」這個區別信號,而不會在不該放飯的時候,坐在碗旁邊不停眼神攻勢。
特別建議各位在家工作者,建立一個互動的區別信號,例如「使用電腦💻」。
「飼主使用電腦💻」(區別信號)+動物尋求互動(行為)= 沒有期望的結果😫。自然這種行為就會下降。
甚至可以同時建立一個:
「飼主拿起玩具🥏」(區別信號)+尋求互動(行為)= 有期望的結果😊。
在上面的例子裡,「電腦💻」就像是「紅色球」,而「玩具🥏」就像是「綠色球」。動物很快會知道該在什麼條件之下執行該行為,這是一個很好的應用。
再一個淺白的例子,Amo自己也會用「戴上耳機🎧」當作一種「不想互動🙅」的區別信號,表示「我正在自己的世界裡,勿擾」。有時需要專心時,耳機甚至沒有開音樂,只是開啟降噪模式而已。外人當然能夠理解「這個人現在聽不到跟他講話沒有用」,相信我,犬貓也會學會「我的人類好朋友現在不會有回應跟他盧小小沒有用」,而給你一個耳根清淨。
這些都是「學習」的應用,這些小小的巧思都能夠幫助動物比較快的在混亂新生活中找到秩序,得以安定下來。
您的信號是什麼呢?趕快來構思一下吧。
但如果,要在狗貓身上使用圖片中「紅綠燈機制」這一招,恐怕會失敗唷。
問我為什麼這麼有把握嗎?
……….
………
………
因為犬貓是紅綠色盲啦。一個無法被區別的區別信號,當然不管用啦。
Copyright © 2024 The Thinking Dog VBT 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 — 保留所有權利。
您好!預約諮詢請聯繫鄰近您地區的獸醫師
林瑋真獸醫師(犬貓行為醫學門診/到府諮詢)
https://line.me/ti/p/~cindyvbt
門診:高雄、台南
謝明穎獸醫師(犬隻行為醫學門診/到府諮詢)
https://line.me/ti/p/~@kop6250k
門診:台中、台北
徐莉寧獸醫師(犬貓行為醫學門診/到府諮詢)
https://line.me/ti/p/~@827qbqot
門診:新竹、桃園、台北
李羚榛獸醫師(犬貓行為醫學門診)
https://line.me/ti/p/~@393vtion
門診:新北市 心橋動物醫院